(記者:張涵菓文/圖)“木質(zhì)的琴底,飽滿的漆面,七根琴弦,竟然能發(fā)出繞梁三日不絕的弦音。”2007年,時年19歲的張毅,看著擺在面前制作精良的古琴,覺得新奇又興奮,他多年來想要學習古琴的夙愿得以實現(xiàn)。
2015年,28歲的張毅開辦古琴院,將彈奏古琴的技巧與心得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希望更多人了解古琴、愛上古琴、傳承古琴。
12歲結(jié)緣琴韻
5月21日,記者來到錦天商務(wù)中心東樓,電梯門一打開,便聽到古韻悠長的琴聲傳來。來到掛有“張毅古琴院”門牌的室內(nèi),一位身穿短衫、神態(tài)儒雅的年輕人正在指導學生彈奏古琴。他便是張毅。
張毅,重慶人,今年32歲,畢業(yè)于西南師范大學音樂教育專業(yè)。2015年,他創(chuàng)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古琴院——張毅古琴院,為喜愛古琴的愛好者傳道解惑。
張毅是青年古琴演奏家、斫琴師(在制作古琴方面有較深造詣的人)、中國琴會主辦“弘琴杯”全國古琴大賽總決賽評委……這諸多頭銜中,張毅最喜歡別人叫他“張老師”。
從小學習音樂的張毅,精通鋼琴、吉他、架子鼓等樂器,但學習古琴是他一直想要實現(xiàn)的夢想。與古琴結(jié)緣,還要從他12歲那年說起。一次偶然,張毅在電視里聽到一曲《臥龍吟》古琴曲。“一床瑤琴,一曲《臥龍吟》,道盡了人生的滄桑。”提起自己與古琴的首次“邂逅”,張毅的眼里滿是喜愛。
從那刻起,張毅便迷上了古琴,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彈奏古琴。但那時,國內(nèi)幾乎沒有古琴培訓班。直到2007年,張毅19歲時,才找到機會正式學習,他先后師承知名古琴老師唐梅林先生、古琴大師李祥霆先生,還是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專業(yè)博士生導師趙家珍教授的入室弟子。
傳承古琴文化
“我喜歡教學生,見證他們從不懂音律到入門再到熟練彈奏古琴,最后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真正體會古琴的內(nèi)涵。”學會古琴后,張毅有了開辦古琴培訓院的念頭。
2015年,他的“張毅古琴院”在綦江辦起來了。最開始的那幾年,古琴院經(jīng)營得并不理想,只有幾個學生報名。但對張毅來說,這正是他必須堅持辦下去的理由。
“沒有學生來報名,就更需要我們推廣古琴、傳承古琴。”張毅回憶,那時為了維持古琴院的開支,他利用其它時間做兼職,教授其它樂器。看著其它樂器培訓班上學員爆滿,古琴培訓班卻門可羅雀,張毅心里五味雜陳,他更是下定決心,要讓更多人了解古琴。
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這樣,在張毅的堅持下,古琴院逆行而上。從最開始一個校區(qū)幾個學生,到現(xiàn)在的綦江、南岸、渝北、大渡口四個校區(qū),合計400名學生。其中,大渡口分校區(qū)于去年年底設(shè)立,目前已有20余名學生。張毅告訴記者,自己始終懷揣著要把古琴這項非遺文化傳承下去的使命感,接下來,古琴院將開設(shè)古琴公益課程,讓更多古琴愛好者有機會觸摸古琴、聆聽古琴,感受古琴魅力。
“張毅很有情懷,開辦古琴院并不以賺錢為主要目的,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熱愛這門藝術(shù)。”曾有人這樣評價張毅。
古時只有士大夫、文人雅客演奏的“陽春白雪”,如今,在無數(shù)個像張毅這樣“有情懷”的藝術(shù)家的堅持下,“曲高和寡”的藝術(shù)也開始擺脫尷尬境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相關(guān)知識
古琴,也稱瑤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2003年,古琴入選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8年全球矚目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xiàn)了古琴的身影。近幾年,全國大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古琴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