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玲美)6月10日晚,區衛健委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長、流調組副科長劉勇言仍埋頭伏案,“噠噠”敲打鍵盤撰寫報告。目前,全國疫情防控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對每一天的工作進行總結、梳理、歸檔,已經成為劉勇言的習慣。疫情期間,這位1991年出生的疫情防控流調員在近2個月的時間里,每日平均工作時長14個小時,全天24小時待命。
1月21日,我區報告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劉勇言被抽調到疫情防控工作組,擔任流調2組組長,成為一名一線流調人員。“當出現首例確診患者后,我們中心每個人都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劉勇言說。
疾控人都把流行病學調查簡稱為流調。如果說流調是預防控制病毒的“關口”,那么流調人員就是防疫陣地上的“偵察兵”。在這次疫情中,劉勇言的工作就是通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抽絲剝繭找到傳染源,查清病毒在傳染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進而采取有效的隔離措施,徹底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更多的市民不受病毒侵害。
入組后,劉勇言帶領小組成員多次深入疑似及確診病例隔離病房,與患者面對面溝通并開展流調工作,通過病人、病人家屬、接診醫生和社區工作人員等多渠道詳細了解病人的臨床癥狀、發病前的流行病學史、發病后的生活軌跡、發病時間、發病過程及就醫情況等,及時追蹤和排查密切接觸者相關信息并反饋給病例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便隨后開展醫學觀察。
期間,劉勇言共撰寫10例確診及疑似病患的調查報告,2個轄區疫情分析進程報告,協助辦公室編寫了《重慶市大渡口區疾控中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預案(第二版)》。
時間就是生命。流行病學調查,需要爭分奪秒,更要深挖每個死角、死摳每個細節,利用專業知識進行地毯式排查、由點到面詢問接觸情況,獲取調查對象去過的場所、可能接觸人員的蛛絲馬跡,“燒腦”程度不亞于破案。
患者到過哪些地方、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接觸過哪些人、接觸的方式和程度是什么……每天,劉勇言和其他流調員們需要調查的內容多且雜,在醫院傳染病區隔離病房、在密切接觸者家中、在密接人員留觀點,到處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在流調過程中,有的人一開始會有抵觸情緒,需要經過幾番耐心勸說,他們才接受流調和樣本采集。在工作中,劉勇言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與他們零距離接觸,幾個小時下來后背就全是汗,身上的衣服都濕透了。
調查結束后,劉勇言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撰寫文字報告,列出患者講述的密切接觸者,并對患者的行程進行逐一核實,摸排其他密切接觸者。
劉勇言回憶,當時,面對流調人員少、流調工作量大的困難,劉勇言和流調組的同事們全體24小時吃住在辦公室,夜里有的在沙發上湊合,有的甚至打地鋪,僅脫下外套依著休息一會,這樣能夠保證第一時間趕赴轄區報告的每一例病例所在現場流調。疫情期間,劉勇言和同事們完成流調40余人。
經過流調員們的追蹤,我區首起流行病學調查累計追蹤密切接觸者170余人,通過及時的醫學觀察、居家隔離等措施,沒有發生因首例患者引起的其他確診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