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黃蘭清
大渡口區以“民呼我為”平臺為重要載體,創新服務機制,精準對接企業發展需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力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區政府辦公室統籌推進平臺建設,聚焦企業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從“事、制、情”三個維度協同發力,企業滿意度得到顯著提升。
從“事”上辦
提升服務效能
近日,重慶鏹鑌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宋世鈞心中的一塊“大石”終于落地。
今年4月下旬,一場大風將公司廠區旁的一棵大樹吹倒,樹干壓在廠房玻璃上,旁邊的電線桿傾斜,部分電纜線懸吊在樹枝間,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情況太危急了!我第一時間就在‘民呼我為’平臺提交了訴求,希望能盡快處理。”宋世鈞表示,此類安全隱患對企業生產經營影響重大,他在平臺提交訴求后,問題很快得到了回應。
“從反映問題到徹底解決,效率遠超預期!”宋世鈞對平臺的高效服務連連稱贊。
那么,這一難題是如何迅速解決的?原來,渝快辦“民呼我為”平臺接到訴求后,立即將問題反饋至屬地單位。城運公司接到通知后迅速趕赴現場核查,確認情況屬實。隨即啟動急事特辦程序,安排專人對接物業誠橋公司,僅用5個小時就排除了安全隱患。
在“民呼我為”工作推進過程中,大渡口區始終以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為核心,建立易事快辦、難事督辦、急事特辦、繁事聯辦的工作機制。嚴格落實及時受理、限時辦結制度,在市級規定時限基礎上進一步壓縮辦理時長,對于事實清晰、權責明確的工單,力爭實現當日辦結;全區承辦單位整體辦理時限原則上不超過4個工作日。
從“制”上立
完善服務保障
市民對“民呼我為”平臺的滿意度,不僅體現在響應速度上,更取決于問題的辦理質量。
近日,位于大渡口區建橋先進制造產業園的重慶興勇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忠勇通過“民呼我為”平臺反映,希望增加園區公交線路,解決員工上下班出行難題。
接到企業訴求后,相關單位迅速開展實地調研。經核查,建橋先進制造產業園內有10余家企業,每日約2000人次的企業員工及周邊居民需乘坐公交出行,但現有公交線路少、班次間隔長,群眾出行極為不便。
針對這一情況,區交通運輸委聯合相關部門迅速行動,制定并落實優化方案:一是增加259路公交車配車數量,由14輛增至21輛;二是縮短1257路高峰時段發車間隔,從10-12分鐘/班縮短至6-10分鐘/班;三是在高峰時段增開8個班次區間車,包括軌道跳磴站—建橋C區、小南海水泥廠—建橋C區等線路。優化方案實施后,基本滿足了園區企業員工和跳磴片區群眾的出行需求。
區政府辦公室充分發揮牽頭協調作用,針對責任模糊、久拖未決的事項,及時組織召開協調會;對群眾反映集中、反復出現、社會關注度高的問題,作為重點事項,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多方聯動推動問題解決。
在“問題研判分辦、限時受理辦結、回復意見審查”等關鍵環節,推行“月月通報、年度考核”機制,落實“3+2”閉環管理模式,全流程嚴格把控政治關、法律關、政策關、事實關和文字關。
此外,區政府辦每年定期開展全覆蓋系統培訓,嚴格按照《“民呼我為”民生訴求辦理質效評價規則(試行)》規范辦理群眾訴求,不斷提升承辦單位工作人員的溝通能力和業務水平。
從“情”上解
彰顯服務溫度
大渡口區秉持“企業事無小事”的服務理念,依托“民呼我為”平臺主動傾聽企業心聲,不僅著力解決企業個性化問題,更注重從制度層面優化服務。
近日,重慶賽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姜根菊通過平臺反映,廣告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企業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希望提升在區域市場的競爭力。
接到訴求后,企業服務專員聯合屬地鎮街,邀請行業專家與企業進行深度對接,通過政策解讀、優秀案例分享、組織座談會等形式,搭建企業交流平臺,促進企業間技術合作,引導企業探索差異化發展策略,助力企業挖掘自身特色亮點。
下一步,大渡口區各部門、鎮街將進一步強化協調機制,深化訴求辦理工作,牢固樹立“有解”思維,以更快速的響應、更高效的辦理、更貼心的服務,將“民呼我為”平臺打造成為“對接企業需求、傾聽市民心聲、贏得群眾信賴”的優質服務窗口,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