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永香
6月24日,清晨七點半,鎂橋路漸漸熱鬧起來。身著工裝的企業員工步伐輕快地走在人行道上,推著嬰兒車的年輕媽媽慢悠悠地走著……曾經人車混行的“險途”,如今因250根花崗巖石柱的“上崗”,成為群眾安心的出行路。“別看石柱小,效果立竿見影!”利德工業公司員工王女士稱贊道,現在人行道暢通了,大家走路也安心了。
這看似簡單的改變,背后卻是區城市管理局以“城市治理進社區”為抓手,推動常態化“三服務”走深走實,聚焦企業、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智慧與擔當。
鎂橋路地處建橋工業園A區,周邊林立著利德工業、太倉科技等企業,還有佳兆業濱江新城、天泰鋼城印象等居民小區。過去,由于停車資源緊張,部分車輛長期占用人行道停放,導致行人被迫走上機動車道,占道停車成了久治不愈的難題。“員工們每天上下班都提心吊膽,尤其是晚上,機動車道上人車混行,太危險了!”利德工業公司相關負責人反映。與此同時,茄子溪街道也多次聯系區城市管理局,稱接到周邊群眾反映“占道停車不僅阻礙通行,還極易引發交通事故”的類似投訴件數量較大,僅去年就收到38起。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群眾對安全出行的迫切期盼。
“盡管我們通過強化日常巡查、加大執法處罰力度等方式開展常態化治理,但占道停車問題反彈頻繁且始終未能根治,要有所改變必須從市政設施建設上想辦法。”區城市管理局執法工作負責人坦言。然而,市政設施經費緊張又讓硬件改造陷入兩難。如何破局?轉機出現在“城市治理進社區”行動中。
今年上半年,區城市管理局以全區“干部聯系服務市場主體”工作為契機,主動對接企業、走訪社區,將鎂橋路問題列入重點事項清單。通過多次現場勘察和走訪交流,一條“疏堵結合”的路徑逐漸清晰:在保障人行道寬度的前提下,安裝隔離石柱,既阻止車輛違規停放,又不影響行人通行。
據悉,區城市管理局投入專項資金4.9萬元,采購直徑19厘米、高60厘米的圓柱形花崗巖石柱250根,選取材質時既保證堅固耐用,又避免棱角對行人造成傷害。現場安裝中科學測算間距,確保輪椅、嬰兒車順暢通過。
目前,隔離石柱已全部安裝到鎂橋路利德工業公司大門至太倉科技公司大門的同側人行道、鎂橋路與船板鋼路交叉口至鎂橋路與鋼城大道交叉口的同側人行道等重點路段,長度約500米。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米”在社區,而解決問題的“核心關鍵”,恰恰藏在這些為民服務的細節之中。一根根隔離石柱,守護的是安全,連接的是民心。下一步,區城市管理局將繼續以“城市治理進社區”為載體,把群眾的“問題清單”變為“幸福賬單”,讓每一個“小舉措”都傳遞城市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