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踐初心“四訪”擔使命
(全媒體記者 文琰 實習生 唐藝珊 文/圖)8月4日上午9點,春暉路街道古渡社區古渡春色小區,社區工作者王靜穿上紅馬甲,將工作證掛在胸前,把居民手冊和“三聯四訪”工作干部走訪工作筆記放進挎包,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她負責的11網格有1棟樓,440戶居民,其中獨居老人14人、殘疾人27人、低保家庭8戶。
“婆婆,昨天說的降壓藥快吃完了吧?我幫您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約了配藥。”剛走到樓下,王靜就遇到了獨居老人鄒定榮,她熟練地在手冊里翻出老人的用藥記錄,在筆記本上標注“周三協助取藥”。這樣的對話,是王靜每天回訪工作的常態。
入戶回訪時,王靜發現獨居的陳秀華家中水管漏水,便立即聯系物業維修,當天就解決了問題。“這些小事看著不起眼,卻是老人最急的事。”筆記本上,王靜密密麻麻記著440戶居民的家庭情況,哪戶有小孩要入學、哪戶需要申請廉租房,都標注得清清楚楚。
同一天,躍進村街道革新社區馬王街11棟,賀敏正喘著粗氣爬樓。這棟上世紀90年代的老樓沒有電梯,她每天要跑幾趟,微信步數常常破萬。此時,她正在回訪轄區獨居老人向運吉,了解體征監測儀、煙霧報警器和摔倒報警器使用情況。83歲的向運吉摸著安裝在床頭的體征監測儀直點頭:“小賀,你比我自己想得還周到。”
這些忙碌的身影,正是全區近千名社區工作者開展社工回訪的縮影。作為全區“三聯四訪”工作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工回訪與干部走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協同發力,構建起覆蓋鎮街村社、企業項目的服務網絡。
社工回訪不是簡單的串門聊天,而是要當好政策宣傳員、民情收集員、矛盾調解員。自該項工作開展以來,王靜每周回訪重點人員,累計收集訴求11條,協助解決矛盾糾紛3起;賀敏則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收集到15條關于環境提檔升級的建議,已整理上報街道。
從全區層面看,“社工回訪”已成為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通過建立“收集—分流—辦理—反饋”閉環機制,社區工作者收集的訴求能快速流轉至相關部門。截至目前,全區累計關注重點人員25.84萬人次,回訪收集民生服務領域問題1753件,協調解決生活保障、養老服務等事項,辦結率達100%。在“三聯四訪”工作法推動下,區級部門與鎮街、社區形成聯動,比如賀敏反映的小區停車位不足問題,納入街道“民生實事清單”,目前該社區已新建2個停車場,提供車位100余個。
如今在大渡口,無論是古渡社區的“紅馬甲”,還是革新社區的“民情臺賬”,都在訴說著社工回訪工作帶來的變化。這些扎根基層的社區工作者,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務群眾,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讓“三聯四訪”工作法落地生根。隨著工作機制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王靜”“賀敏”成為連接黨委政府與群眾的暖心紐帶,共同繪就基層治理的幸福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