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朱晨鷺
“一本帳”應用新增6個、全市最多,2個場景入選全市應用場景大賽“領跑者”榜單,“數智網格”治理機制入選數字重慶標志性成果案例,成立全市首家法制審核中心……2025年上半年,大渡口以一場數字化變革賦能現代化治理新路徑,讓城市不僅擁有“智慧大腦”和“感知神經”,更彰顯著一座城市破局突圍、治理增效的長遠未來。
智慧建設讓城市管理加“數”前行
清晨七點,正值早高峰時段,新山村街道鋪金麗城與翠園龍庭間路口,賣早點的攤販占道經營,導致車輛、行人穿行困難。監控攝像頭捕捉到這一情況后,推送至新山村街道數字工作平臺。工作人員接令立即趕到現場,勸導攤販挪至安全區域,快速平息了占道風波。
高效的工作效率得益于我區構建的智能城市治理網絡。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通過打造區級智能算法倉,建立物聯感知平臺,實現電子政務外網端子平臺整合全區攝像頭資源,接入煙感器、地磁感應等物聯設備,形成覆蓋全域的感知體系。48種智能算法,能識別區域入侵、鎖定無照游商、捕捉占道經營等行為。大渡口用智能化手段,讓城市運行更有序,居民生活更安心。
一輛滿載成品油的油罐車從油庫發油駛出,3分鐘就能完成審核,“油氣存儲安全監管一件事”應用納入區縣“一本賬”,實現對油氣儲存企業安全運行的實時、動態監控;“醫保支付人員‘駕照式’管理”應用納入區縣“一本賬”,針對醫保支付人員實施“駕照式”動態記分等重大改革,讓支付有監督……大渡口區“區縣一本賬”工作成績斐然,共入賬9個應用,增量全市最多,其中,“大渡口伏牛溪危化品集散地安全防控”入選數字重慶建設應用場景大賽2025年二季度“應用場景領跑者”。
數字化成果不僅體現在重大項目中,更惠及百姓生活。
“您好!這是‘AI數智網格員’,您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告訴我。”24小時待機的“AI數智網格員”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智能管家”,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得到快速準確回復。目前,已有超15萬人注冊使用“AI數智網格員”,咨詢量突破3.2萬次,成功辦理問題2200余個;網格日均解決問題數量翻倍,重復咨詢量銳減80%,創新“數智網格”治理機制入選數字重慶標志性成果案例。
“大綜合一體化”成為全市執法改革標桿
不久前,區城市管理局接到區住房城鄉建委案件(線索)移送書:某建筑公司在茄子溪街道銀橋路H05地塊南側道路施工時,未采用密閉式防塵網對建筑土方、工程渣土遮蓋。
區聯合法制審核中心了解到各方單位存在銜接不暢、業務不熟的情況,便提前介入,會商研判執法過程中涉及的調查取證、法律適用、程序規定等問題,為劃轉事項的管執協同問題提供法律參考意見建議,指導區城市管理局認定該建筑公司的行為存在違法行為,并予以處罰。
自“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開展以來,我區率先成立全市首家法制審核中心,由中心常駐人員、外聘專家學者、執法部門業務骨干組成,構建起自上而下、區鎮街一體的法制審核機構和機制。目前,區法制審核中心已接到全區各類申請審核案件100余件,提供執法建議150余條;開展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99件、行政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12件,指導出具各類法制審查參考意見330余條。
同時,創新構建1個區級法制審核中心、5支區級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及鎮街執法1支隊伍的“1+5+1”組織體系,包片、派駐下沉71名區級執法人員,下沉比例77.17%,在全市率先實現鎮街執法規范化建設全覆蓋,賦權鎮街行政執法事項數全市第一。
這套立體化的執法體系催生了顯著的治理效能。全區創新搭建“信用+執法”涉企場景,積極謀劃餐飲、環保、加油站、環公園等10個地域類、行業類、對象類“信用+執法”場景。
八橋鎮打造精準服務市場主體“三色管理法”,將市場主體分為紅、黃、綠三色分級管理,被市司法局作為“信用+執法”迭代評價標準全市試點;春暉路街道“信用+助企興業”場景,成功入選數字重慶建設應用場景大賽鎮街“應用場景領跑者”榜單……2025年上半年,大渡口區“信用+執法”場景實施率全市第一。
以“最小單元”守護“最大平安”
近日,某夜市一家餐館內,兩名食客因瑣事發生激烈爭吵并大打出手。關鍵時刻,幾名市民迅速上前勸阻,最終平息了矛盾。這幾名市民還有一個身份——大渡口區警群聯動最小處置單元的組員。
據悉,在區委平安辦的統籌下,區公安分局有機整合轄區重點企事業單位、學校、商圈、社區等社會治保力量2000余人,培育孵化警群聯動最小處置單元265個。按照“由易到難、由點及面、分類布點拓面”的工作思路,將轄區重點單位、人員密集場所、物業小區分為A、B、C三類,分批推進最小處置單元建設。其中,A類包括黨政機關、軍工、油氣、供水供電、學校、醫院、金融等涉及國計民生的治安保衛重點單位;B類包括大型商場、繁華商圈、產業園、旅游景區、大型展館等人員密集場所;C類包括行政村、物業小區、大型公園等群眾日常聚集場所。
參與該夜市治安巡防的市民便屬于B類,該類最小處置單元主要由黨員干部、物業安保、網格員、志愿群眾組成,填補民警出警到達現場前的空檔期,實現“1分鐘自救、3分鐘互救、5分鐘增援到位”。
區公安分局創新構建“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模式,通過建立1個黨建聯盟、3級聯動機制、多項場景應用的“1+3+N”協同治理體系,積極發動群防群治力量,整合265個“最小處置單元”與36人組成的機動巡邏隊形成作戰矩陣。
最小處置單元組建以來,形成了以聚焦江岸安全的紅旭水上救援隊,以聚焦校園安全守護的“家長志愿者護學隊”,以聚焦平安社區建設的“堰興群眾”“半島援法議事堂”等多個品牌單元,有效補位社區末端治理,防范精度不斷提高。
截至今年6月,區公安分局策動最小處置單元調度開展案事件先期處置5076起,參與矛盾糾紛調解2297起,處置力量到場時間縮短80%以上,形成監測、預警、調度、化解、追蹤的閉環管理,實現“民轉刑”命案的零發生。該做法獲全國性肯定6次、全市推廣29次,突發事件“最小處置單元”入選重慶市2025年第二批基層改革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