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文 琰 實習生 唐藝珊 文/圖
烈日炎炎下,各類“清涼神器”成為市民防暑降溫的“剛需”。8月15日,記者走訪大渡口區多家商場發現,高轉速風扇、冷霧小風扇等“升級款”持續熱銷,而冷感項圈、清涼濕巾等“新面孔”也悄然登場,為夏日注入一絲涼意。
“這款大師系列風扇我們經常補貨,今天擺在門口不到半小時就被拿走兩個。”在新天澤國際廣場一樓的名創優品店,店員指著貨架上的白色小風扇介紹,這款售價59.9元的高轉速風扇,憑借12000轉/分鐘的強勁風力,很多人試吹后當場就買,說吹著像“行走的空調出風口”。
此外,該店的基礎款冰絲袖套、冰涼貼也深受消費者喜愛,因為操作簡單、價格實惠,老人小孩都能用。正在選購商品的市民王璐告訴記者:“上周陪客戶戶外考察時,她用冰涼貼貼在脖子、手腕及后背,那股涼意從頭頂竄到腳尖,舒爽度不亞于吃冰淇淋的感覺!”
除了傳統款,“黑科技”新品同樣熱度不減。在重慶義渡商貿城,許多門店擺出了冷感系列清涼濕巾和冷感項圈,其中清涼濕巾一包有20片,售價9.9元。“都是門店最近才到貨的,主打物理降溫。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要賣100多包清涼濕巾。”該店工作人員李女士介紹,將清涼濕巾拆開,三秒內就能變得冰冰涼涼,適合戶外工作者拿來擦汗。
而售價19.9元有著“掛脖空調”之稱的冷感項圈,則更討戶外工作者的喜歡。這時,一名從事戶外攝影師工作的李先生坦言:“出門前把冷感項圈放在冰箱里或冷水中浸泡15—30分鐘,項圈里的填充物才會冷卻凝固,戴在脖子上特別涼爽,夏天拍素材全靠它續命。”
這些握在手中、掛在頸上、塞進包里的“清涼神器”,不僅是簡單的消暑工具,更承載著人們對舒適生活的追求,悄然改變著高溫下的生活方式,為夏日消費市場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消暑神器”雖好,防暑降溫還需講究科學。重鋼總醫院專家提醒,使用物理降溫產品時需避開誤區:冰敷類用品不要直接貼皮膚,最好裹層薄布,否則可能引發凍傷;長時間吹風扇要避免直吹頭部,以防頭暈頭痛;出門帶足淡鹽水或運動飲料,及時補充電解質;一旦出現心慌、出汗不止,立即到陰涼處休息,必要時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