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永香 文/圖
在九宮廟街道錦霞社區(qū)鋼花路的幽深小巷里,藏著一間僅8平方米的裁縫店,沒有招牌,沒有像樣的裝修,憑借裁縫師傅的一雙好手藝,在街坊間口口相傳。走進房間內(nèi),只見縫紉機、鎖邊機等器材有序擺放,墻上掛滿了改好的西裝、裙子、褲子,每件衣物內(nèi)側(cè)別著寫有顧客信息的小紙條,細微之處盡顯規(guī)整。
8月26日早上8點,78歲的龍繼榮師傅坐在店里,手中握著一把表面斑駁、刻度卻依舊清晰的木尺,另一只手捏著白色劃粉片,彎腰在一條深色西褲上仔細勾畫。“任何時代都離不開穿衣,裁縫這行,天晴下雨都有活做。”談及與裁縫結(jié)緣的緣由,龍繼榮的思緒回到了1960年。那時,他年僅13歲,看著從事裁縫行業(yè)40多年的父親,用一針一線為鄰里縫制衣物,便也萌生了學這門“能傍身的手藝”。
“好裁縫得從小處磨,針腳要勻,走線要直,心細才能手巧。”父親的叮囑,龍繼榮記了一輩子。從穿針引線練起,到裁剪布料、縫制成衣,龍繼榮在生產(chǎn)隊的縫紉組里打下基礎(chǔ),后來又進入企業(yè)負責服裝制作,甚至在改革開放后遠赴深圳打拼十多年。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的穿衣需求,讓他的手藝愈發(fā)精湛,無論是中式便衣的盤扣工藝,還是西裝的立體剪裁,他都能駕輕就熟。
2004年,龍繼榮來到大渡口區(qū),在九宮廟派出所附近擺起了流動攤位。一個裝著剪刀、尺子、針線的背篼,一把能遮風擋雨的大傘,就是他的全部家當。“不管晴天雨天,只要有人來,我就打開傘開工。”憑借實在的手藝和公道的價格,他積累了第一批老顧客。后來,他在附近租了個小門面,生意逐漸穩(wěn)定。前兩年,因原址拆遷,他將店鋪搬到了現(xiàn)在的位置,即便地址變了,老顧客們依舊循著口碑找來,還有不少人通過朋友推薦慕名而至。
“龍師傅,又來麻煩你了!”“這件裙子勾破了兩個洞,你幫我補補唄。”采訪當天,開店不到兩小時,店里就迎來了四五位客人。龍繼榮一邊應(yīng)著,一邊熟練地接過衣物,用手摸了摸面料,便準確報出修改方案和價格。隨后,他坐在老式縫紉機前,腳踩踏板,縫紉機發(fā)出細密的節(jié)奏聲響,機針在布料上穿梭,很快就留下一串整齊的針腳。不一會兒,衣物便按照顧客的要求改好了。
“一開始我還擔心龍師傅年紀大了,眼神不好,沒想到改得這么好!”老顧客周琦拿著剛改好的裙子,忍不住夸贊。她說,第一次來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結(jié)果龍師傅不僅完美修復(fù)了大衣的破洞,還特意調(diào)整了領(lǐng)口的版型,收費卻比連鎖洗衣店便宜一半。“從那以后,我家的衣服要改、要補,都來找他。”
當被問及何時退休時,龍繼榮笑語:“我現(xiàn)在眼不花,耳不聾。等哪天穿針引線都成了霧里看花,再歇吧。”“閑不住”的信念,在一針一線的編織中生生不息,而他自己也成為了“不謝幕的裁剪詩人”。
此外,龍繼榮還告訴記者,自己的女兒14歲就跟著他學裁縫,如今已經(jīng)52歲,在外地從事服裝定制行業(yè)多年,手藝絲毫不遜于他。明年,女兒就會回來接他的班,讓這間小裁縫店,繼續(xù)陪伴街坊鄰里。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這間8平方米的縫紉店,縫補的不只是一件件衣物,也是城市生活中漸漸消隱的鄰里情感經(jīng)緯。它不僅僅是一家小小的店鋪,也代表著在時代變遷中,那些堅守傳統(tǒng)、傳承文化的力量。